本词写作者在风雪中回到南方,长期闲居家乡,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饮酒赋诗,不能为国立功,辜负了平生读书的志气。词的语言平淡而爱国登自惭情深切。胡铨(一首)
胡铨(1102~1180),字邦衡,江宁(今南京市)人。避地居庐陵(今江西吉安)。宋高宗建炎二年进士。绍兴五年,任枢密院编修官,坚持抗金,曾上书请斩秦桧等三人,后遭秦桧迫害。宋孝宗时官至资政殿学士。所著有《澹庵文集》和《澹庵词》。他的词作仅十六首,但有反对议和的愤世之作。
好事近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①,误薜萝风月②。囊锥刚要出头来③,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④,有豺狼当辙⑤。
【注释】
①猿惊鹤怨:孔稚珪《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指山中的夜鹤晓猿都哀怨惊恐隐者抛弃它们出来做官。
②薜(bì闭):薜荔,常绿灌木,蔓生植物。萝:女萝,即松萝。古代以薛萝称隐者所居。
③囊锥(zhuī追):口袋中的一种尖锐的钻孔用的工具。这里比喻贤士才能突出。战国时,赵平原君将去楚定约,毛遂自荐从行。平原君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即锥子的尖端立刻显露出来。他认为毛遂没有什么突出才能,可以留下。毛遂回答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指整体挺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后来毛遂跟平原君同去。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两句是说,我本来可以象毛遂那样显露自己的才能,但由于不了解权奸在位的时势,所以不合时宜。
④巾车:有披盖的车。
⑤豺狼:比喻残害主战派的权奸秦桧。辙:车轮所碾的痕迹。当辙:当道。
【简说】
本词作于绍兴十二年(1142),作者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据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十记载,当时“郡守张棣缴上之,以谓讥讪,秦(桧)愈怒,移送吉阳军编管。”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身虽遭贬,但不畏权势,坚持反对屈辱求和的斗争精神。岳飞(三首)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县名)人。二十岁时从军,在南宋初期抗金战争中屡建奇勋,是抗金四大名将之一。因力主北伐、反对和议而被秦桧所害。孝宗初年,复飞官,淳熙六年(1179)赐谥武穆,宁宗嘉定四年(1211),追封鄂王。有集,是后人所编。
小重山
昨夜寒蛩①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②。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③。旧山松竹老,阻归程④。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⑤。
【注释】
①寒蛩(qiónɡ穷):深秋的蟋蟀。
②这两句是说梦中仿佛回到千里外的中原,惊醒后已是三更时分了。
③这句是指功名未就,白发已经满头。
④旧山:故乡,这里泛指中原故土。阻归程:回乡的路程被阻。这
两句是指由于敌人占领中原而归程被阻,致使故园松竹日益凋零。
⑤这三句是暗指自己抗金的主张得不到朝廷上多数人的支持,没有人理会他内心的焦虑。
【简说】
本词即景抒情,隐忧时事,用比兴手法曲折地道出心事。赵鼎《花心动》中“绿琴三叹朱弦绝,与谁唱阳春白雪”,与本词末两句词意情调都很接近。
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②,八千里路云和月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④,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⑤。壮志饥餐胡虏⑥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⑦。
【注释】
①怒发冲冠:头发因愤怒而竖起,把帽子往上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②三十功名:自己三十多岁,也立了一些功名,但这是微不足道的。岳飞在三十多岁时就已被任命为宣抚副使,少保、太尉等职,说“尘与土”,是自谦之词。
③八千里路:指道途悠长。这句是说自己披星戴月,
转战南北,跋涉数千里。
④靖康:北宋钦宗年号。靖康耻,指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徽、钦二宗被掳走。
⑤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这里泛指宋、金边界的界山。缺:缺口。这句是说要驾战车长驱北上,踏过边界关山,收复中原失地。
⑥胡虏、匈奴:泛指敌人。
⑦天阙:宫殿前的楼观。这两句是说要在收复失地之后,到朝廷上去告捷。
【简说】
岳飞的《满江红》是一首振奋人心的壮词,词中洋溢着勇赴国难、气吞万里的豪情壮志,不仅能激发起人们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操,还使人们对这位中兴名将铁马金戈、横槊中原的业绩获得形象的认识。可以说,词中激扬蹈厉的爱国精神和岳飞本人的英雄气概确实是相得益彰、相映成辉;正因为这样,《满江红》一向被人们看作是岳飞的代表作品,是一首充满爱国豪情的战歌。
满江红登黄鹤楼①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②。到而今、铁骑满郊畿③,风尘恶④。兵安在,膏锋锷⑤。民安在,填沟壑⑥。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⑦。却归来、再续汉阳⑧游,骑黄鹤。(**穆墨迹)⑨。
【注释】
①黄鹤搂: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鹄矶上。陆游《入蜀汜》:“黄鹤楼旧传费祎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
②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据洪迈《容斋三笔》说:“(万岁)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阁不可殚记。”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③铁骑:指全**队。郊畿(jī击):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④风尘:指战乱。杜甫《赠别贺兰钴》诗:“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⑤膏:滋润,这里作被动词。锋:兵器的尖端。锷(è):剑刃。《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这两句是说兵士们在那儿呢?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
⑥沟壑:溪谷。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这两句是说老百姓在那儿呢?他们已因饥寒交迫而死,被丢在溪谷中了。
⑦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汉书·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河洛:黄河、洛水。这里泛指中原。这句是说哪一天能向皇帝请求,并得到他的命令率领锐精锐部队,挥鞭渡过长江,收复中原。
⑧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⑨此墨迹见近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原系照片;在本词下面,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
【简说】
元末谢升孙在他得到的《满江红》两首后面(其中之一即本词)的跋中,说本词“似金人废刘豫时,公(岳飞)欲乘机以图中原而作此以请予朝贵者”,并说“可见公为国之忠”。
高宗绍兴七年(1137),伪齐刘豫被金国所废后,岳飞曾向朝廷提出请求增兵,以便伺机收复中原,但他的奏请未被采纳。次年春,岳飞奉命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率领部队回鄂州(今湖北武汉市)驻屯。本词大概是在回鄂州之后所作。
上片是以中原昔年的繁华来对比如今在敌骑蹂躏之下的满目疮痍。下片是叹息南宋王朝统治之下士兵牺牲、人民死亡,景况十分萧条。最后希望率师北伐,收复中原,然后回来重登黄鹤楼,庆祝全国统一。韩元吉(二首)
韩元吉(1118~1187),字无咎,号南涧,许昌(今河南市名)人。官至吏部尚书。晚年徙居上饶(今江西市名)。有《焦尾集词》一卷,今佚。
霜天晓角蛾眉亭①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②,愁与恨、几时极。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③。试问谪仙何处④,青山外⑤,远烟碧。
【注释】
①蛾眉亭:《安徽通志》说:“蛾眉亭在当涂县北二十里,据牛渚绝壁,前直二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然,故名。”牛渚是山名,山北突入江中,名采石矶。梁山,即天门山。
②两蛾凝黛:将东西梁山比之为凝愁含恨的眉黛。
③塞笛:边声。
④谪仙:李白到长安,贺知章读他的文章,称他为“谪仙人”。见《新唐书·李白传》。
⑤青山:在当涂县东南。李白于唐代宗宝应元年(962)死于当涂令李阳冰家,初葬采石矶,后人遵照诗人遗志,改葬青山。陆游《入蜀记》:“(青山李太白)祠在青山之西北……有唐刘全白所作墓碣。”
【简说】
词人站在位于绝壁之上的蛾眉亭中,下临大江,远望两山对峙,这就是李白所歌咏的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在词人的眼里,这东西两山正如两条蛾眉,凝聚着无穷的愁恨。换头指出愁恨的缘由,是听见了“塞笛”。原来这地方在南宋已是边地,经常受到敌人的威胁和进扰,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虞允文曾在此大破金兵,即所谓“采石之捷”。在此地听见“塞笛”,使人不由对**日非感到忧心如焚。怒潮急风,也正象征着词人的心情。最后几句是怀念长眠青山的大诗人李白,而有不胜沧桑之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