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1 / 2)

宋词三百首 佚名 3890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长相思

南高峰,北高峰①,一片湖光烟雾中,春来愁杀侬②。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③,相逢九里松④。

【注释】

①南高峰,北高峰:杭州西湖诸山中南北对峙的高峰。据《西湖志》载:南高峰高一千六百丈,上有塔,晋天福中建,今下级犹存。塔下有小龙井。北高峰在南高峰西北比南高峰更高。石磴改万级,曲折三十六湾。唐天宝中建浮屠七层于顶。这里南北两峰用作西湖胜境代称。

②侬:人。古禾府《浔阳禾》:“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来。”

③油壁车:四周垂帷幕,用油漆涂饰车壁的香车。

④九里松:据《西湖志》,唐刺史袁仁敬守杭时,植松于行春桥,西达灵隐、天竺路,左右各三行,每行隔去八、九尺,苍翠夹道,人行其间,衣袂皆绿。

【简说】

清词人张炎说:“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字一句闲不得。”(《词源》)《长相思》小令八句三十六字,已是小令中的短幅,再加上、下片起二句,须用三字叠句,更要词人用心琢磨,自然入妙。康与之这首《长想思》显然受过前辈名词的影响。唐白居易《长相思》曰:“汴水流,洄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何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情景交融,千古绝唱。宋林和靖《长相思》曰:“吴山青,越山青,西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正平。”融情于景,别情无限。康词在后,对林作显然有所摹拟,然而自有独特处。明杨慎评康词道:“盖效和靖吴山青之调也。二词可谓敌手”。(《词品》)

本词以西湖山水为背景,以女性为主人公。上片道春时愁情;下片忆当年欢会。因今之愁,忆昔之欢;不有旧欢,何来新愁?上片起二句最妙:“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雾中。”南北高峰是实境,采来作叠句,妙手天成。西湖烟景,山清水秀,概览无余。下文忽作跌岩“春来愁杀侬”。“杀”同“煞”白话口气。“侬”,一作“我”解,须与“汝”相对。然此处意不合。又作“人”解。“人”指女性自己。古乐府《浔阳禾》“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来。”这一声感叹,说得决绝,不渲染,不含畜,很有民谣味道。下片忆当年定情欢会,与上片对照,是深一步写“愁”,增加了“愁煞侬”的分量。在如此小令中作对比,形成曲折,林和靖小令稍显逊色。叠句学林作,分举男女,但比林作浑成:“郎意侬。妾意浓。”足见二人相悦甚深。”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化用古乐府《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常乘车出游,有一段爱情故事:她遇到骑马的阮郁,一见倾心,约他在西陵桥畔松柏苍翠处相会。作者只取其中的某些语言和相约之事,不管其余。“油壁车轻”,一个轻字露出乘车女子的愉快心情。“九里松”正是西湖一个名胜地,适合男女幽会。“九里松”和上片南、北高峰相呼应。上片末直点一个“愁”字;下片完全以形象写欢会,都是民谣手法。康与之的《长相思》,清新自然,民歌风调,是康词中的精粹。黄中辅(一首)

黄中辅,号槐堂,宗泽外甥。祖籍婺州(今浙江金华),徙居义乌(今浙江义乌)。晚以荐得官,命下而卒。

念奴娇

炎精中否①?叹人材委靡②,都无英物③。胡马长驱三犯阙④,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⑤,此恨何时雪?草庐三顾⑥,岂无高卧贤杰?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⑦。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⑨。翠羽南巡⑨叩阍无路⑩,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

【注释】

①炎精:太阳的别称,此处指宋朝国势。

②委靡:精神不。振,此处指平庸。

③英物:英雄的人物。

④阙:天阙。皇帝居住的地方。

⑤两宫:指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二人。

⑥草庐三顾: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⑦周发:周武王姬发。

⑧狂虏:指金人。

⑨翠羽:代指宋高宗。

⑩阍:宫门。

铓:锋芒。

【简说】

这首词写于宋高宗躲避金兵锋芒,渡长江南逃临安(今浙江杭州)期间。词人有感于**之艰危,对朝廷的不抵抗和临难苟免异常愤慨,满怀激情,和苏东坡《念奴娇·大江东去》原韵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词的上半阕对国势衰颓,朝中人材平庸无能表示忧虑。“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两句把不满直接指向尸位素餐的文武百官,也企盼出现一位挽狂澜于既倒的“长城坚壁”。“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两句,则委婉地劝诫朝廷要像刘备三顾茅庐延请诸葛亮出山一样,延揽人材,中兴宋室天下。下半阕“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五

句对敌我双方的实力条件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新皇帝上应天时,下顺民心,又占尽地利,打败狂傲的敌人大局已定。“翠羽南巡,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三句是一大转折,“翠羽南巡”四个字似褒实贬,对高宗置大局于不顾,闻风丧胆渡江南逃,贻误了中兴的大好时机表示深切的痛惜和强烈的不满、后两句则是在宣泄自己空怀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叩阍无路”的无不奈何的悲哀。结尾两句“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似乎是在表明词人杀敌报国之心不泯,随时准备挥剑上阵,杀退金虏,中兴大宋王朝的夙愿。

在这首词中,词人紧紧围绕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抒发自己忠心耿耿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哀和愤懑。不平之鸣,随处辄发,前后贯通,起伏跌宕,一气呵成。词句虽不加藻饰,却感人至深。若用“大声镗鞳,小声铿”来概括这首词的风格特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朱淑真二首

朱淑真,生卒年不详。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海宁(今属浙江)人。生活的时代一般定为南宋,也有人认为是北宋。出身仕宦之家,相传嫁商人为妇。一生落落寡欢,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工诗词。其词多写幽怨感伤,语淡情浓,形象鲜明,风格婉丽。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减字木兰花

独行独生,独唱独酌还独卧。伫立伤神①,无奈轻寒著摸人②。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③,剔尽寒灯梦不成④。

【注释】

①伫立:长时间站立。②无奈轻寒著摸人:没办法,寒风袭来接触到人身上。著:接触,挨上。③仍:频繁。④剔:这里作剪讲。

【简说】

这是一首抒情小令,通过叙述词人孤独寂寞的生活,抒发了难以控制的思恋之情,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和渴求。

词的

上片写独自一人的孤寂生活。开头一连用五个“独”定,把词人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生活叙述得淋漓尽致。她何以如此孤独呢?据传词人出身仕宦(是朱熹侄女),却下嫁市井之家,地位、志趣、修养的巨大差异使她终身抑郁。更传她曾有意中人,但被迫分离,咫尺天涯,别离后终日以泪洗面。爱情、婚姻生活的失意,精神的巨大创伤,才使她有心如枯井般的寂寞。

词下片写以泪洗面,寒夜剪灯,难以成眠的情景,进一步写出了词人的寂寞和忧伤。泪洗残妆,剔尽寒灯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词人无限孤独、感伤和刻骨铭心的思念。

全词笔墨不多,布局严谨,层次分明,时空转换自然。语言流畅、浑然天成,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蝶恋花

送春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①。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②。绿满山川闻杜宇③,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④。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⑤。

【注释】

①系:拴住。青春:春天。

②犹自:仍然。

③绿满山川:漫山遍野草木茂盛,意谓春深。杜宇:杜鹃。《禽经》引《李膺蜀志》:“望帝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④“便作无情”两句:鸟类即便无情,莫非也担心人间悉苦吗?

⑤潇潇:形容雨疾。

【简说】

这是一首惜春词。上片抒发对春天眷恋的情感。开头三句写尽管杨柳对将逝去的春光依依不舍,极力挽留,但春光难绾,还是匆匆而去。这里作者把杨柳、春天加以拟人化,巧妙地表现出人的惜春之情。“犹自”两句又把柳絮拟人,随风飘荡,追看春归何方。这就进一步把惜春之情深化。

下片抒发伤春的情感。“绿满山川闻杜宇”,寥寥七字,暮春景象活现眼前。而且有声有色,令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绿满”是写草木茂盛,春将结束;“闻杜鹃”,意味着夏日莅临,杜鹃叫声凄厉,有“杜鹃啼血”之说,极能引人愁思。所以紧接着写连不通晓人情的鸟儿似乎也能理解人的愁苦。这句用了欲扬先抑的笔法,“便作无情”,是说鸟不懂人情,是抑。“莫也”是写它又有情,连无情的鸟都理解人之情感,替人凄叫,可见词人之愁是何等深长了,这是扬。这用的又是拟人法。结尾两句写词人知道春天无法挽留,置酒相送,而春默而不答,形象地写出词人对春的眷恋而又无可奈何、极为孤独寂寞的复杂心情。用黄昏疾雨作结更能衬托出作者悲凉忧伤的心情。

全词意境清幽,语言朴素流畅,层次分明,意象生动。词题《送春》,但不是欢送,是在黄昏的凄风苦雨中无可奈何地把春送走。如此,词人的心情如何也就不言自明了。吕渭老(一首)

吕渭老,一作滨老,字圣求,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生卒年不详。宣和、靖康年间朝士。所著有《圣求词》。他的词作平易,但也有刻画工丽、描写生动之作。

好事近

飞雪过江来①,船在赤栏桥侧②。惹报布帆无恙③,著两行亲札④。从今日

日在南楼,鬓自此时白。一咏一觞谁共⑤,负平生书册⑥。

【注释】

①江:指长江。

②赤栏桥:在安徽合肥。姜夔《淡黄柳》词序:“客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

③惹:即偌,犹言如此。无恙:无忧无疾,这里指旅途平安。

④著:加上。亲札:亲笔写的书信。

⑤一咏一觞: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里指有谁来同饮酒赋诗。

⑥书册:即书籍。这句说,不能为国建立功业,辜负了一生读书的志向。

【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