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1 / 2)

宋词三百首 佚名 4506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将进酒(即梅花引)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①,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开函关②,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六国扰③,三秦扫④,初谓商山遗四老⑤。驰单车,致函书⑥,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⑦。高流端得酒中趣⑧,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⑨!

【注释】

①蒹葭: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②函关:即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西南。地势险要,是进入长安的必经之路,历来为兵家所必争。

③六国:战国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④三秦:项羽破秦入函谷关,三分秦关中之地以封章邯、司马欣、董翳,世称三秦。

⑤商山:在河南商邱县。四老:指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人。这四人在秦末动乱时隐居商山不出。

⑥函书:指皇帝诏书。

⑦裂荷焚芰: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南齐”时周彦伦隐居钟山,后应诏出来作官,孔稚珪作《北山移文》加以嘲讽,文中有“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之语。此处用以讽刺商山四老。

⑧高流:品德高尚的人。

⑨刘伶:晋朝沛国人,字伯伦,性嗜酒,放情肆志,自称“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者有《酒德颂》。

【简说】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的词作,但又与一般咏史抒怀作品不同,其所咏史事并非某一历史事件,而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时空跨度大,跳跃性强。所抒情怀亦非与所咏史实相契合,而是相悖离,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首词从内容上讲,分为四层。第一层是起首的六句,由城下道路的凄迷和岸边芦苇苍苍的景象,想到沧桑之变:古墓成良田,昔时流水已成陆,有人居住。主要侧重于自然界的变化。第二层是“黄埃赤日”五句,通过长安道上人渴马饥,函谷雄关开而又闭,极写世人为争荣辱而碌碌奔波。过片以下六句是第三层,与上层的利禄之徒不同,专写自视清高的隐士,通过山四老曾高隐不出,与尘世隔绝,但皇帝诏书一到,立改初衷,衣着锦绣,作起富贵梦来,表现隐士们的假清高。后五句是第四层,通过酒徒。生忘形、死忘名”进一步否定利禄之徒、商山四老一样的“隐士”的可卑可怜的行径。从结构上讲,这首词环环紧扣,层层相接,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此词通篇说理,但却很少直发议论,处处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实例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晁补之(一首)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山东县名)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曾任秘书省正字、著作郎。后受贬谪降官,有词集名《琴趣外篇》。

王灼指出:“晁无咎、黄鲁直(庭坚)皆学东坡,韵制得七八。”(《碧鸡漫志》)晁、黄都是苏门学士,而晁无咎的词风更接近于倾荡磊落的东坡词。

摸鱼儿东皋寓居①

买陂塘②、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③。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④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⑤,柔茵藉地⑥,酒尽未能去。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⑦。弓刀千骑成何事⑧,荒了邵平瓜圃⑨。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⑩。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注释】

①东皋:东山,在作者家乡。作者在东山修葺了“归去来园”,供自己退隐游息。其中建有楼堂亭观。

②陂(bēi悲)塘:池塘。

③依稀:仿佛。这两句是说在池塘边栽上杨柳,看过去好似淮水、湘水一带,风光极为秀美。

④沙觜:沙嘴。指突出在水中的沙洲。

⑤翠幄(wò沃):绿色的帐幕,这里指杨柳。这句是说绿柳遮天。

⑥柔茵:软草。这句是说软草满地。

⑦青绫被:汉代制度规定,尚书郎值夜班,官供新青缣白绫被或锦被。这里用来代表做官时的物质享受。金闺:金马门的别称。江淹《别赋》:“金闺之诸彦。”李善注:“金闺,金马门也。”这里泛指朝廷。儒冠:指读书人。杜甫《奉赠韦左丈二十二韵》:“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这三句是说不要恋恋过去的仕宦生涯,读书做官是耽误了自己。

⑧弓刀千骑(jì计):指地方官手下佩带武器的卫队。这句是说自己曾做过地方官,但仍一事无成。

⑨邵平:秦时人,曾被封为东陵侯。秦亡,在长安城东种瓜,瓜有五色,味很甜美。世称东陵瓜。这句是说自己过去因做官而使田园荒芜。

⑩觑(qù去);细看。青镜:青铜镜。这句是说细看镜中鬓发已经如此花白。

功名浪语:所谓“功名”不过是一句废话。

班超:

曾出使西域,因功封定远侯,在西域三十多年,七十岁才回到京师洛阳,不久就去世。见《后汉书·班超传》。这三句是说即使象班超那样能立功于万里之外,被封为定远侯,但回来后不久就死去,说明他的“归计”已是太迟了。

【简说】

作者在贬谪后退居故乡时,曾修葺了东山的“归去来园”。本词不仅写出园中景色,还叹恨自己为功名而耽误了隐居生涯。作者的“儒冠误身,”“功名浪语”,都是经过宦海风波以后的愤激之词,并不是一味消极。赵令畴一首

赵令畴(1051~1134),字德邻,涿郡(今属河北)人。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之玄孙。哲宗元祐时签书颍州(今属安徽)公事。与秦观、朱服、李之仪等人因接近苏轼,遭致**排斥。罚金,入党籍。后为右朝请大夫,迁洪州(今江西南昌)观察使等。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卒赠开府仪同三司。其词凄婉柔丽,极近秦观。曾以十二首《商调蝶恋花》组成一套鼓子词,曲曲敷陈张生、莺莺故事,以金元请宫调套曲之选声。有《候鲭集》《聊复集》。后一种今不传,有近人赵万里辑本。

菩萨蛮

春风试手先梅蕊,姿冷艳明沙水①,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②。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释】

①:色美。《楚辞·远游》:“玉色以脕颜兮。”

②钗头:妇女的头饰,多为金玉器。

③燕:同,即宴。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简说】

赵令畴的这首咏物词,通篇正面描写梅花,强调梅花的独占花魁,人间第一,是一篇值得吟赏的佳作。

唐贺知章著名的绝句《咏柳》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亏得作者想得新颖有趣,赵令畴也仿效他在起句云:“春风试手先梅蕊,”春风以一双灵巧的手,剪制了朵朵吐蕊的梅花。突出“先”字,表示梅花独占春先。下面先正面描摹梅花的冷艳绝俗,必须用净水,明沙陪衬,再具体赞美梅花的品格高雅:“不受众芳知”,不与众芳为伍,不受百花朝贺。“端须月与期”,只要与明月相随相伴。林逋咏梅的千古名句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欲写梅花的格调与风韵,不能不写清水与明月。只有冰清玉洁的环境,才显出梅花的灵动、高雅、清逸、纯洁。这里赞美的不止梅花,兼透露诗人的思想与寄托。看来它又不是一般的咏物词,而是以梅寓人,寄意遥深之作了。下片,进一步写梅,写人。“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除梅的丰姿外,独写她的清香。“闲自远”的意思,和唐王国维说他的“木末芙蓉花”“纷纷开自落”(《辛夷坞》意境相同。这芙蓉不是为哪个人发出红萼的;那梅也不是为哪个人发出清香的。不过,陡然一转,倒情愿领先连同钗饰

插在那位美人头上。这里和:“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一样,都是一正一反的写法。有正有反,才现出梅的全貌。插花的“美人”是来自《楚辞》的比兴寄托,如杜甫诗中“幽居在空谷”的佳人(《佳人》);苏轼文中“望美人兮天一方”的美人(《前赤壁赋》),也就是与梅同调的高人洁士。又用一个“先”字,再一次点明梅之不同于群艳。最后,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想象结束,使他对梅的赞美达到了顶峰。“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梅花不仅不畏冰雪,反在冰雪中预报春信。因此,人间天上,她不愧为仙品。天上,她是瑶池宾客。人间,她表现了人类纯美与至善之高标。一直到最后,读者才恍然了悟这梅为什么是人间第一枝。不仅她占得春先,更重要的是她的洁质清品,那必须以水、月、雪、美人、仙子相搭配的高标。这首词写得如此深婉有致,恐怕和赵令畴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饱经忧患的考验有关吧。仲殊

仲殊,俗姓张,名挥,安州(今湖北安陆)人,生卒年不详。曾举进士。因与妻不和,弃家为僧,法名仲殊,字师利,人或称僧挥。因好食蜜,苏轼戏称之“蜜殊”。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吴山宝月寺。和苏轼交往唱酬。苏轼云:“苏州仲殊、师利和尚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予曰:‘此僧胸中无一毫发事’,故与之游”(《东坡志林》卷二)崇宁年间,自缢而亡。有《宝月集》,今不传,有赵万里辑本。词风清丽和婉,王灼云:“贺方回,周美成,晏叔原,僧仲殊,各尽其才力,自成一家。”(《碧鸡漫志》卷二)

柳梢青

吴中

岸草平沙。吴王故苑①,柳袅烟斜。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注释】

①吴王故苑:吴王即夫差。吴王夫差纳西施,筑馆娃宫于灵岩山(今江苏吴县)以居之,即今之灵岩寺。吴王故苑指西施住的宫苑。

【简说】

仲殊早年放荡不羁,因跟妻子不偕,一时冲动,出家为僧,最后大概又在另一个冲动中自缢身死。他跟苏东坡作朋友,诗酒相酬,苏东坡

很赏识他。他的词,既有美绝风流处,又多凄凉悲慨,他是一个诗人,不像是个和尚。《柳梢青》一首,是他的脍炙人口的名作。当时的人对他的小令评价很高。黄昇云:“仲殊之诃多矣,佳者固不少,而小令为最。……篇篇奇丽,字字清婉。”(《花庵词选》)这首词上、下片都写行船所见。过片行人一棹天涯”,作者自况,统绾上片。作者沿着吴江,望那岸边景色,“岸草平沙是远望,附带点明季节在春天。“吴王故苑”是相认,附带点明地点在吴县。他也许略微兴起历史陈迹的感慨。我们着重欣赏“岸草平沙”的概写;“柳袅烟斜”的特写,共八个字,就现出诗人在行船中一路向岸边望去时所描绘的逼真、幽美的图画。但这不过是衬笔,接下三句最妙。“春在梨花”,作者突出梨花是春之化身。梨花怎样体现春色?明明只能通过视觉来观赏,诗人偏要从触觉说,似乎触到带雨梨花的微凉;又从嗅觉说,似乎闻到软风中梨花飘来的淡淡的甜香。诗人把“春在梨花”形容得玲珑剔透,俊雅之极。下片,一个浪漫的诗僧出现了。飘然一身,浪迹天涯,“酒醒后,残日乱鸦”,何等苍凉悲慨。这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不同。那是思妇的设想,这是客子的独白;那是男女相思的痛苦,这是浪迹江湖的悲辛。七个字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不减唐人风致”(黄昇语)。谁也料不到作者在结尾一转笔锋,又露出他那游戏人间的顽皮。上片结尾三句不是现出一幅美丽画面么;这里则摄取一个生动的快镜头,是谁家院落,从墙头露出一个女孩儿在荡秋千,这个镜头加上前一个画面,才称得起一个迷人的江南春景的全面描述呢!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七曾记载他的族伯父陆彦远说过的一段话:“仲殊自缢死后,邹忠公(名浩)为作诗云:‘空有谁家曲,人间得细听’”。所谓“谁家”曲,即指本词末句“深院谁家”,一个和尚,动此凡念,无怪陆彦远说他“犹有不羁之余习耳。”其实他为词,随心所至,毫无顾忌,正是他率真,超脱处,惟能“真”,才有动人的魅力。像他有一首《南柯子》,词中一时伤感:“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时小动尘念;“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又有何妨?另有一首《诉衷情》,才道出“三千粉黛,十二阑干”这样绮丽语,便立刻接写“一片云头”,又如此冷峻,说明世俗绮事,不过如过眼云烟而已。这又有何矛盾?总之,他就是这样一个多情而富有才华的诗僧。毛滂(一首)

毛滂,字**,衢州江山(今浙江江山)人,生卒年不详。哲宗元祐年间,因其父毛国镇关系,受知于苏氏兄弟。苏东坡对他曾加荐举,称他“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他曾任杭州法曹(司法官),饶州(今江西)司法参军、武康(今浙江)县令等职。晚年为蔡京赏识,升秀州(今浙江嘉兴)知州。一生仕途虽屈沉下僚,但其文、诗、词均知名于世。有《东堂集》、《东堂词》传世。他的词受苏轼、柳永影响,清圆秀雅,不事浓艳。与陈与义、朱敦儒相近。《四库提要》称其词云:“情韵特胜。”

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