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人说出息,跟挣多钱有一定的关系,但又不完全是。如果一个不懂礼数,不守老辈规矩,不清楚习俗的年轻晚辈,哪怕再有钱,都免不了被说闲话。
毕竟有钱没钱,也便宜不了大家伙,但嘴巴甜,会喊人,会来事,总能让人心里更舒坦一点。
所以赵大郎这个有钱的后辈,学着大人跟长辈见礼寒暄,说话中听,做事妥当,就让人格外有好感。
亲戚路上和村里人谁不竖起一个大拇指,说赵大郎是个好小子,好名声传多了,就是名望。
赵大郎也懂得抓住这个机会,论前程,他比不过读书的堂弟,论挣钱,他不如赵二郎,那就只有从处事上入手,虽然没有实质性的好处,但名声好听啊。
读书人要的就是名声,这也是赵老四这几年为啥愿意帮村里做点事的原因。
吃里不讨好,傻子愿意,反正赵老四不愿意。
钱老头酸的牙都快咬碎了,问道:“你家三郎说了亲没有?”
赵老头背着手,“快了快了。”
“我家孙女,你看的上哪个,我就嫁哪个。”
赵老头扭头看他一眼,试探性问道:“你家四孙女多大来着?”
这话给钱老头问住了,家里孙子孙女太多了,能把人认齐全就算好的了,至于多大年纪,还真不清楚,不过可以猜个大概,“十一二岁,咋,看上我家四丫头了?年纪是小了点,但也没事,你家三郎不急就行。”
至于读过书的赵四郎几个,钱老头是不敢想的,在他的心里,读书人是要娶城里姑娘的,谁还看的上村里人。
反正他是没脸说。
一听十一二岁,赵老头就挥着两只手赶他,“去去去。”
钱老头厚着脸皮,“我不嫌你家三郎年纪大。”
赵老头吹胡子瞪眼,“滚蛋。”
钱老头拍着大腿,后悔不已,“早知道去年就不把我家三丫头嫁出去了。”
赵老头想起钱家的儿子儿媳,觉得这亲家不太好处,蠢的蠢死,精明的又格外精明。
钱老头也只是随口说两句,说不定赵老头同意了,他心里还要后悔嘞,毕竟一个村子里的人,赵三郎什么样,他心里再清楚不过了。
不过想到赵老头特意提起他家四丫头,钱老头还特意跟老伴问了几嘴,“四丫头今年多大?”
“虚岁十三了。”钱老太纳闷老头子怎么突然关心起这个了。
钱老头靠在床上抽旱烟,心里又有点后悔,这年纪也不是很小,过两年就可以说亲了。
钱老太从被子下翻出一块布,掀了好几层,才看到几块碎银子,家里用大钱一般都是两口子商量着来。
“明天赵家那边做多少人情?”
钱老头虽然想和赵家拉近关系,但两家又不沾亲,人情做大了,亲戚心里不舒服,村里人面子上也过不去。何况人情基本上都是要还的,在这上面肖尖冒头没啥用。
“跟往年一样,做个五十文就行了。”
钱老太又把布包了起来,塞到床底下,这是大钱,家里日用的小钱锁在柜子里,几百文,省着点能用两个月。
.
算日子的钱没白花,日头好着咧。
天还没开,花莲儿就理着衣服出门,早上的天还是有点冷的,空气中都带着凉丝丝的冷气。
花莲儿去后院转了一圈,随后才去灶房。
许灵桃没一会儿也轻手轻脚的出门,跟婆婆一起烧火做饭。
连春儿艰难的爬起身,甩着手臂出门。
烧火,揉面,洗菜切菜,三人各忙各的。
今天家里办酒,还有很多活要做,所以都在大房吃早食。
晴姐被家里的动静吵醒,打着哈切坐起身,模模糊糊看到蒙亮的天色,嘀咕道:“在城里住久了,回家都有点不适应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城里只有做生意的人才会起早贪黑,其它人基本上都是天亮了才起床。晴姐刚进城那会儿,还勤快的一大早起来做饭,后来发现早起没什么事可做之后,就慢慢越起越晚。
她也是进了城之后才知道,过日子能那么方便。早上去街上吃碗豆花啃两个馒头,或者吃碗馄饨,什么吃食都有,中午去馆子里买个菜,晚上又能去街上边逛边吃。
不过没钱也白搭,城里多的是为钱奔波劳累的人。
她抱着膝盖坐在床上,眼神呆呆的望向没上漆的旧妆奁。
这是奶奶的嫁妆,年份久了,褪色变形,老旧粗粝,就像老人的手,布满岁月的痕迹。
晴姐的赔奁用的都是好木,还上了漆,带到婆家能用一辈子。
死物在跟着女人出嫁的那一刻好像就活了起来,它们会代替爹娘在婆家看护闺女。
是底气,是退路,是爱。
晴姐抬头看向窗外,天已经渐渐亮开了,一眨眼而已。
赵家的人陆陆续续起床。
众人吃了早食,各自忙活开。
赵大郎手里拿着一张纸,上面是站灶师傅要的菜数。赵二郎牵着牛车,凑过来看了两眼,就是一些寻常的菜。
菜蔬自家地里都有,主要就是买肉,猪肉、羊肉、鱼肉,至于鸡和鸭,都关在笼子里呢。
赵老大和赵老二蹲在院子里磨刀,灶房两口大灶烧着热水。
蓉宝嘉宝吃了早食,就撸起袖子,准备帮忙拔毛。
赵老四闲着没事干,抢过杀鸡杀鸭的活,他扯着鸡脖子,拔了一小撮绒毛,然后用刀一抹。
大公鸡不甘心的挣扎几下,没一会儿就两腿一蹬彻底嗝屁了。
琪宝捂着眼睛不太敢看。
蓉宝嘉宝围在旁边跃跃欲试。
赵老四把嗝屁的鸡潇洒一丢,从笼子里又逮了只鸡,继续开刀。
白花花的鸡,上面还有数不清的小绒毛,蓉宝拎着鸡脖子,拔一会儿转悠一圈,“大嫂,鸭子怎么吃?”
喜欢赵氏发家记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赵氏发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