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啊,不错,要是咱们滨大的学生都能跟你这样,也是个好事。”老头呵呵一笑,说着:“这事儿我同意了,就按你说的办,需要学院出面的时候,你提前告诉我一声,让我也有个准备。”
听了这话,杨林暗自撇撇嘴,他知道自己又猜对了。
唐院长的确是一副学者派头,但学者也得吃饭啊。十万块钱 ,不少了,最后这还得他自己掏腰包。
杨林也是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是十万的酬劳,另一方面,则将那份“名”,给了唐书煜。或许真有学者视钱财为粪土,但绝对不会有学者视名声也为粪土的。
一手钱,一手名,杨林不信唐院长不配合。
当地大学跟政府合作研发某项目,说出去怎么都好听。钱不钱的,谁会在乎。
虽然杨林得自己从那两百万里拿出十万来给唐书煜,不过也不亏,至少以后自己没办法按时上课的时候,还有院长在后面兜着。
至于什么“优秀学生”名额,则根本是杨林找的借口而已。他会在乎那个?才不。
但杨林也必须这样说,跟唐书煜也是谈判的一种。
杨林可以将给他的利益摆在台面上,但如果他自己什么都不要,是个傻子也得想想,你为啥什么都不要吧?
只要是不清楚的事情,就很容易让人瞎寻思,而越是瞎寻思就越容易出事。
像杨林这样,一来就摆明了:我是来跟您做买卖的。
这种姿态反而最让 唐书煜放心。
在唐书煜的心里,杨林就是用钱和名声,在他这儿买四年好日子的。
这笔买卖,做得不亏。
在老头点头答应下来的一瞬间,杨林就知道事情OK了。爱钱的给他钱,爱名的给他名,都爱的就都给他,至于本人是好是坏,是贪是廉,杨林并不在意。
最后,一老一少商量了一下细节,杨林耗时许久弄出来的这个网吧的管理系统,就成了滨海市文化局牵头主导,与滨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学院历时一年联合研发的一款重要的应用软件。
杨林只是应学院的要求配合文化局去做的这款软件,而软件的所有权自然是属于滨海市文化局的,跟杨林再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至于滨海市文化局为了弄这款软件究竟花了多少钱,杨林也不知道,是三百万还是五百万,那都是宋兆堃自己的事情。杨林不会贪心到拿到最大的那块蛋糕,他只要他想要的那两百万,跟做生意一样,大家一起有钱赚才是 最好的。
事后就算有人想要查,杨林也丝毫不担心,宋兆堃跟他是一条船上的人,如果他不能拉更多的人下水,也对不起他能在四十多岁就当上文化局的一把手这份能力,当然,还有他背后的那股杨林都不知道的势力。
这,是一个共赢的局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