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熙文依旧觉得很是惊奇,问道:“我就不明白,你究竟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傅小官回头一笑,“你猜?”
猜个屁!
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
傅小官坐在了茶几前,煮上了一壶茶,“来,过来坐坐。”
“呆会宁玉春云西言他们也该过来了,咱们先在这里开个小会。”
二人落座,傅小官看向了秦墨文,“老爷子现在身体如何?”
“有陛下派去的御医看着,爷爷在来信中说身子骨还行。”
“他还在西山学院教书?”
“他就喜欢这个,另外,在教书之余他还在编撰一本书。”
傅小官一怔,“他编撰了啥书?”
“大夏记要……原本他说想要编撰成史记的,但要查阅太多的资料,他的精力有限,只能将大夏这些年的大事给记下来。”
傅小官笑了起来,这位学究老哥莫非是想给自己著书立传了?
他又看向了燕熙文,“燕老爷子呢?”
“也还好,他说在那一畦地里种了辣椒,收获颇丰,就是太辣,吃不了。”
“哈哈哈……”傅小官大笑,他为二人斟了一杯茶,“我喜欢啊,叫他寄来……不,金陵至长安的火车已经开通,请他和秦老哥一起过来。”
“这就要入冬了,金陵的冬比这长安可是更冷一些,我很想念他们,但而今这局面着实也走不掉,让他们今年在这长安过个年,我也好和他们多说说话儿。”
无论是秦秉中还是燕北溪,他们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
他们老了,没有人知道他们还能活多久,傅小官是真的想要多看看他们,和他们再多聊聊曾经的事和将来的事。
曾经的事是共同的回忆,将来的事……是对大夏未来的期待。
内阁
大夏三年十月初一。
这一天,大夏始皇帝召开了在长安城的第一场大朝会,意味着大夏的权力中心正式从观云城转移到了长安城。
也意味着大夏翻开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朝会,因为与会者包括了大夏各道的道台,以及来自别的国家的使节。
偌大的启明大殿里,傅小官一人站在最下面,他的面前是空着的三位宰辅的位置,三个位置的前面是空着的六部尚书的位置。
曾经的三位宰辅和六部尚书,均坐在了高台之上。
这一场大朝会,大夏朝中的格局会被打破,有些人会退下去,有些人会进入权力中枢,有些人知道一些,更多的人在忐忑中期待。
霍怀瑾带着三千海军陆战队改编而成的卫戍部队守在了启明广场上,他一人一枪站在了大殿的门口,警惕的注视着外面的所有状况。
大殿里,刘瑾为傅小官沏了一壶茶,赵厚捧来了一本册子。
傅小官双手杵着桌面,扫视了一下大殿中的上千名大臣和上百位外国使节,他徐徐开口道:
“从观云城迁都至长安城,这是我三年前就开始在做的事。”
“为什么要迁都?”
“因为内陆经济得和沿海经济齐头并进。”
“内陆经济要和亚欧大陆的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未来大夏的贸易依然延续这两条路径,其一,和亚欧大陆的各个国家继续深入的展开商贸合作,其二,海路的开拓需要时间,也面临着许多的未知,但我们绝不会放弃……”
“我们是带着和平去和海路的国家做生意的,我们抛出了橄榄枝,别的国家并不一定会接受,可生意必须得做,所以……不可避免的总是会发生战争!”
“这是大夏的基本国策,就算发生战争,大夏也必须推动这一国策进行下去,所以大夏的海军扩编了六个舰队,增加为九个海军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