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时已有炼铁高炉,李云泽选择的办法,是通过加大高炉内的氧气供应,使其与铁水中的碳发生反应,从而降低铁水中的碳含量。
他没有纯氧,却是做出了高压风箱。
这种耗费许多人力的风箱,能够向着高炉内鼓吹大量的空气,从而似的内部燃烧更加剧烈,碳中和反应更加强烈。
而这只是开始。
当生铁开始沸腾的时候,硅,锰,碳等杂质开始氧化。
炼铁工匠们用工具,开始反复搅拌,不停的搅拌让氧化更加剧烈快速。
等到出炉的时候,基本上就能得到低碳钢,有时候也能得到中碳钢以及高碳钢。
没有专业的测量工具,全靠工匠的经验进行判断。
这还没完,在这之后还要进行不断的,反复多次的加热折叠锻打,使钢的组织致密,成份均匀,杂质减少,从而提高钢的质量。
而这,就是李云泽革新技术的炒钢法,以及百炼钢。
有了钢,不但可以打造质量更加优良的兵器,还能使用水力锻造机打造出强横至极的甲胄。
李云泽没选由甲片构成的札甲,钢都炼出来了,那就不需要札甲了,直接就上一体成型的半身板甲。
用整块钢打造的甲胄,不但更加坚固耐用,而且维护保养方面也是更加方便。
当然了,以这个时代的生产能力来说,就算是李云泽革新了技术,外加大力支持,其生产力依旧是低的可怜。
至少在李云泽看来,是低的可怜,不值一提的那种。
不过在张欧公孙弘等人看来,这就是奇迹!
在见着‘大规模’出钢的那一刻,他们立刻就派遣军士,将将作监工匠们的家人都给接了过来,同时将整个将作监都给围起来,甚至还修建了围墙。
用他们对李云泽的话来说就是‘国之重器,不可传诸于众人之耳!’
他们对于产量与质量,都已经是欣喜若狂了。
可在李云泽这儿,依旧是不满意,还打算继续革新技术。
不过很快,来自长安城的一道圣旨,却是让李云泽的目光从技术革新上移开,转向了北方的草原。
圣旨上说的是,有一批匈奴部落想要投降大汉,命中山王率兵出塞以迎归!
出塞(上)
汉时的世界观,长城以南汉家天下,长城以北匈奴为尊。
天底下只有这么两个超级大国,互相之间竞争不断,自然也是交流不断。
汉初的时候,有不少人在内部斗争之中失败,随即转头就跑匈奴那儿去了。
像是早期的陈豨,卢绾以及韩信……非淮阴侯韩信,而是同名同姓的异姓诸侯王,韩王韩信。
后面还有李陵,李广利等人。
因为在这个时代的世界观里,唯有匈奴才能为他们提供庇护,也愿意为他们提供庇护。
而相对应的,同样内部争斗激烈的匈奴人这边,在失败之后也会选择逃亡大汉。
同样是因为大汉能够庇护他们,也愿意庇护他们。
此次前来投靠大汉的匈奴逃人,共有七个部落超过两万帐。
如此规模,自然是让与匈奴人对峙的大汉喜出望外。
“大王。”
负责传达圣旨的周仁,笑吟吟的说道“陛下对此事极为看重,只要大王能够顺利将诸部接回,必得陛下看重。”
这几乎已经是明说这是一次露脸的机会,事后必然会得到莫大的好处。
不动声色的李云泽,扫了一眼侍立在旁的周球,笑言“还请郎中令直言。”
周仁作为天子刘启做运动的时候,都能守在门外的心腹,自然是清楚知道天子的心思。
而一向以嘴严著称的周仁,在看了眼已经在李云泽身边担任车夫的儿子周球后,终于是将事儿直言出来。
没办法,为了家族的延续,必须得跟大王搞好关系。
“大王。”
周仁行礼言道“天子曰代王登品行不端,至国内怨声载道。本为代王,却久居太原郡实属无礼。天子有意迁代王登往平成(大同),收回太原郡。”
这番话的意思是,天子刘启对自己三弟刘参的儿子刘登不满,继承了代国却整天躲在繁华的太原郡厮混,就要迁他去代国真正的国都平城,然后收回太原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