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忠王李玙谋反,陈玄礼等人参与其中发动兵变,然后太子带着那些跳《秦王破阵乐》的舞者们平定叛乱,就成了最终的基调。
之所以选忠王李玙,并非是因为他与李云泽抢夺太子之位。
李云泽连皇位都没那么在乎,更何况是太子之位。
唯一的原因就在于,历史上他调集各路边军,与安禄山的叛军在香积寺爆发决战。
当时的李玙已经改名为李亨,并且登基成为了皇帝。
皇帝调兵平定叛乱,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问题是,这些充斥着大量胡人的平叛军,得到了李亨的应允,打赢了之后长安城内的财货女子,全都任由他们随意掠夺。
别的事情李云泽都可以不在乎。
维度跟靖康似的将女子送给胡人,这是他无论如何都无法忍受的。
一如他极度厌恶昆仑奴一般。
将百姓的财货与妻女当做货物送给胡人,这种一如徽钦二猪的做派,必须要付出代价!
忠王谋反是口锅,以后会慢慢的往里面装人。
李林甫此时展现出了宰相的能力,当场就开始安排人手,去做天亮之后的禅位大典的准备工作。
他能够感觉得出来,李云泽的杀气极重,所以丝毫不敢耽搁。
大殿内的众人皆是上前行礼,尤其是那些皇子公主们,一个个的在李云泽面前说皇帝早就该禅让了,太子早就该登基云云,这可真是满堂大孝。
对于李林甫的安排,李云泽点头表示应允。
什么三辞三让的,什么学李二去哭泣吃那啥的,他肯定不会去做。
至于说李三郎,李云泽的本意的确是当场斩杀的。
只不过后来脑海中浮起了个好主意。
你个老不死的不是惦记杨玉环吗,那老子就带着梅妃在你面前共舞!
太子万岁,万岁,万万岁~~~
含元殿内的众人忙着见风使舵,忙着给李云泽歌功颂德。
然而此时的李云泽,却是压根没在意这些贵人们,干脆利落的动身离开了含元殿,直奔玄武门而去。
听着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声响,一路来到玄武门的城门楼上,入目所见皆是星光灿烂的火光,宛如璀璨星河。
仿佛无穷尽一般的长安城百姓们,一手举着火把,一手握着兵器不断掀起声浪。
“保扶太子,保扶太子~~~”
这个晚上得知消息,逐渐汇集到玄武门外的百姓们,何止十万之众。
他们忍受了太久,现在终于是得到了情绪宣泄的出口。
人群之中有许多都是王贵等人联络发展起来的人手,各个拿着兵器穿戴着甲胄,在火光的映照下一片亮色。
对于李云泽来说,眼前的这些百姓们这才是真正的大唐。
要知道大唐尚武,府兵制下的青壮,几乎各个都接受过军事训练,有过上番戍边的经历。
宋朝号称打仗的时候有百分之七十的胜率,可大都是防御战,而且很多都是在西夏甚至农民起义军身上刷的数据。
而大唐之强,却是打出去在敌军国土上大战,压的对手连靠近大唐本土都做不到,这是本质上的区别。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其根源就是府兵制下大唐近乎于全民皆兵的深厚底蕴。
当李云泽的身影出现在点燃了无数火把的玄武门城楼上的时候,下面的武装百姓们欢呼雀跃,疯狂的为他呐喊。
这都是李云泽用自己一心为民的名声,用长时间的供养与支援,用自己免除苛捐杂税,重新分发田地的许诺换回来的。
没有这些,百姓们疯了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跟着太子起事。
当然了,李三郎那忽视百姓的诸多骚操作,导致民心军心尽失也是重要原因。
红光满面的李云泽向着下面的百姓们挥挥手,引发了山呼海啸般的狂潮。
无数百姓向着李云泽热情回应,向着他呐喊欢呼,认为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认为自己终于可以苦尽甘来过上好日子了。
这要是换个正常情况下的穿越者,估计大概率不会履行之前对百姓们的承诺。
原因很简单,这会得罪大量的利益群,从而引起连绵不绝的乱事。
大唐的王爷公主都有自己的亲兵甲士,门阀世家振臂一呼就能拉起队伍,勋贵们更不必多说,他们可都是武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