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戒备森严的上虞县城所不同,此时距离绍兴府约莫千百里外的海域之上倒是一副波澜壮阔的模样。
烈日当空,万里无垠的海平面上不时便掀起几朵巨大的浪花,更有成群结队的海鸟飞入水中觅食,气氛很是祥和。
这里便是被大明百姓称之为澄海的海域。
在过去的两百余年间,因为朝廷实行\"海禁\"的政策,这澄海碧涛摇弋的水面之上仅能偶尔零星见到几艘大明走私的商船,少有规模宏大的船队。
及至万历年间,远道而来的\"红夷人\"因为觊觎富饶的大明,出现于此海域中的船队方才渐渐多了起来。
但尽管如此,船队也多以商船为主,至多在船队首尾分别安置几艘千五百料的战船负责护持船队的安危。
但此刻的海平线上,却是远远驶出了由近百艘\"战船\"组成的船队,正在头顶海鸟的尖鸣声中急促前进着。
若是有人近前观瞧便会发现,这\"船队\"虽然在远处瞧上去规模庞大,颇有些遮天蔽日之感,但实际情况却是大相径庭。
其船队中的船只却远不如寻常战船那般宏伟,长不过七八丈,高约一丈,连同水手在内也不过能够容纳七八人。
如此\"小巧\"的船只莫说与红夷人那动辄便两千料以上的大船相比,就算是与当今天子继位之前,几乎是沦为废铜烂铁的登莱水师中的船只相比也是天差地别。
如若不是其船只数量过多,且船上悬挂有一面明显很是丑陋,明显与大明风格迥异的\"太阳旗\",只怕任谁来瞧也会将这些船只当做大明东南沿海府县当地百姓出海捕鱼的渔船。
...
由近百艘船只组成的船队中,一艘长约十余丈,足以能够容纳数十人的\"舰船\"甲板,身材矮小,头顶呈现\"半月形\"的德川家光傲然负手而立,本就不大的眼睛微微眯起,看上去极为滑稽。
尽管日本临海,但自幼在江户城长大的德川家光并不适应这略带咸腥的海风,但碍于身后诸多武士殷切的注视,德川家光也只得强忍住心中的不适,强行立于甲板上。
自从下定决心\"征讨\"明廷之后,他便是利用自己\"幕府将军\"的身份,于全国范围内选拔武士并征调战船。
虽然此道命令在国内引来不少非议,甚至就连他那位早已退位,但实际仍在幕后掌控着绝对权力的父亲也颇有微词,但他仍是克服重重阻碍,召集了近千名武士,并由他亲自率领出海。
一想到富饶的大明,他的心中便是踌躇满志,尽管此次\"远征\"略显急促,准备也不够充分,但他的心中仍是充满了信心。
毕竟放眼历史,那些曾导致大明\"风声鹤唳\"的倭寇不过是些在他们日本国内斗争失败之后走投无路的败军之将。
但就是这些败军之将,仍是令大明朝廷如临大敌,以至于颁布\"海禁\"政策,将其视为心腹大患。
在明廷那个劳什子\"戚少保\"出现之前,他们日本的\"倭寇\"和\"浪人\"可是在大明拥有无可比拟的威势,就连不少当地的富绅豪商迫于压力,也纷纷主动与他们沆瀣一气,并且乐此不疲。
直至明廷的\"戚少保\"出现之后,风头正盛的\"倭寇\"方才遭遇了灭顶之灾,并且因为彼时的日本国内又陷入了\"内乱\"当中,故此没有人将精力放在距离他们日本千里之外的大明。
但是今日不同往日。
数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日本各自为战的\"大名\"们已是在他父祖两代人的努力之下名存实亡,他们德川家族已然取代京都如吉祥物一般的天皇,成为了日本实际的掌控者,并且曾让他们闻风丧胆的\"戚少保\"也是化作一抔黄土,离世数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