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了,这场大雪,看似帮的是田安,实际上......是帮的我们。”项羽晃着茶杯,脸上带着一丝轻笑。
“这......”几个将领面面相觑,不知项羽是什么意思。
陈平皱起了眉毛,思考起了形势中的细节。
“若是没有这场大雪项安就攻下来了博阳不假,但是......如若那样的话,张耳的支援就到不了济北。”项羽拿起了桉台上的一捆竹简,晃了晃,“足足两万援军,离了韩国的防线,还不懂吗?”
听到项羽这话,营帐内的所有将领都是眼睛一亮。
“三齐内乱,田兵攻打田市,齐和胶东两国都没办法支援济北,田安也没有办法,只能求援常山或者韩,但是......偏偏他张耳张良必须得支援。”
将竹简扔到了旁边,项羽将茶水一饮而尽,脸上带着笑意。
“大将军的攻势给的压力太大了。”蒋纯也是笑着摇了摇头,“不愧是大将军啊,仅仅是进攻济北就逼得还在中部的常山几国不得不稀释防线。”
“既然如此,大王,这是我们的机会。”陈平向前走了一步,略有激动的看着项羽。
“我知道,中原形势,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渡汶水是我们最好的选择。”点了点头,项羽站了起来,回到了沙盘旁边。
“我们......去攻这里。”
他指着沙盘上的一个坐标,面色冷峻的说到。
诸位将领看着项羽指着的城池,都不由自主的屏住了呼吸。
定陶。
那个时候,熊心还是楚怀王,西楚就在定陶,吃了史无前例的一场败仗,当时的大将军,西楚王项羽西楚大将军项安的叔父项梁,正是死在了定陶一战。
“我们要在定陶,把当时丢掉的东西......都拿回来。”
项羽抬起头,嘴角扯出了一个充满血腥的角度。
“攻定陶......”
“胜则屠城。”
------------
第九百六十五章大言不惭
雪又下了两日,项安带着三个将领,确定目标之后骚扰了三座城池的的警备,引起了相当程度的恐慌,然后回到了砣县的军营。
“快让人烧四桶热水!奶奶的,冻死个球了。”下了马,项安便找来了廖业,搓了搓自己的胳膊。
“好嘞好嘞。”
项安的身后,跟着同样搓胳膊的三员将领。
“还好出去的时候穿的够厚,还一直在运动......否咋怕不是直接冻毙了......”卫浩的体魄在几人中算是下称,他的脚有些冻伤,现在感觉麻麻的。
这两天都是在外面寻找那种荒废的建筑过夜,冻伤也是难免的,好在不严重,稍微歇息两天就好了。
项安抬起头看了一眼天空,万里无云,大雪已经停止,下一步的进攻也必须要提上日程了。
之前埋下的铺垫,也差不多该发挥作用了......
......
项安的军队没有耽搁,在第二天就重新开拔,想着东北方向推进,一路上遇到的县城,就跟遭了纵横家似的,要么是抵抗力量极弱,要么是抵抗仓促,没两个回合就溃不成军,甚至有个县城直接开门投降了,跟欢迎项安到来似的。
“卫亚将,这边就交给你了,酌情收编,如若不从......尽数杀了便是,别留变数。”项安面色沉肃,对卫浩吩咐道。
“末将听令。”卫浩抱拳,便走开了。
收编降卒是必要的程序,西楚当下无兵可用,吸收降卒或者流窜的败兵都是补充兵力的好做法,只不过这会让军队的素质变得有些良莠不齐,但是依照现在天下的情况......也没差。
“博阳是一场硬仗。”项安先下了一个定论,坐在营帐内的桉台后面,看着营帐内的诸位将领,沉声说道。
众部将都没有发生,因为在座的都是项安的亲信,家人,没必要和项安对着干,更何况也没人觉得自己能提出比项安更有建设性的建议或者意见。
营帐内剩下的,只有项安的毛笔在布匹上写字的声音,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项安的下一句话。
梓娟坐在项安的右侧下首位,昂起头看向项安正在写的东西,不由得感叹道:“二哥的书法也越来越好了啊......”
项安没有抬头,依旧在写着,这是要下给田安的战书。
“......如果吴句先生和子庶先生能够知道的话,应该会很高兴吧。”沉默许久,梓娟突然这么说道。
项安写字的动作突然停顿了一下。
“......啊,嗯。”项安的眸子微垂,只是简短的回答了梓娟。
“俺和大哥,可是‘不学无术’的代表啊......”
吴句死在了临济一战,子庶死在了定陶一战。
项安将笔放到一旁,拿起写字的布匹,吹干了一下,放到了旁边。
“小业,等墨晾干,你就带着这份战书出发吧。”项安看向了坐在末席的廖业,“送去博阳,你应该知道俺的意思。”
“是,末将听令!”廖业从座位后走出,捧着项安的战书离开了。
“诸部将,这一次依旧是本将主攻。”项安点了点沙盘的边缘,扫视了营帐的一圈,如是说道。
“但是这一次,咱们需要快点解决战斗。”
“大雪封路,军队整整七日寸步未动,借着这个机会,常山的援兵也已经到了,到时候,博阳和附近的三个县城,会组成一道坚实无比的防线,方便彼此救援,所以如果我们这次依旧采取攻城,难度会相较之前大上无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