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调回关中、洛阳等地的各师装备之缺,将在回到驻地后,由兵部调给。
至此,预计中的三十个步兵师以及二十个骑兵师都已构建完毕,除了在南洋的部队外,集团军不作为常设编制,只在战时临时任命。
目的就一个,加强皇权对军队的掌控力度,以防尾大不掉。
借着大胜的声威,李贤对军队的架构又做了些微调——团以上的建制增设参谋部、军法处、军情处三大机构。
将原本由唐休璟掌控的秘密情报机构剥离出来,成立军情局以及国安局。
前者负责对外的军事情报收集以及对军队的监督,归属兵部管辖,后者负责国内的情报收集,名义上归属御史台管辖,实则只对李贤一人负责。
忙完了军队的那一摊事后,都已到了六月中旬,眼看着就要到夏收时节了,结果,老天不怎么开眼,江淮流域这么个重要的产粮区突遭旱情。
这,无疑很要命,要知道此时正值稻、麦灌浆的关键时候,旱情严重的话,粮食产量必然大受影响。
抗旱保守的诏书很快就下了,工部负责水车推广的技术官员也已大量派出,效果不能说没有,奈何,受灾面积实在是太大了些,在水利设施跟不上的情况下,水车所能挽救的耕地面积终归有限。
受此消息刺激,洛阳、关中、豫州等地的粮价再次飞涨,一度曾突破到了二十文一斗。
李贤为之震怒,在下令将所剩不多的结余军粮全部投入市场之同时,又紧急走海路从辽东调来了一批战备粮,以限售的方式投入市场,强行将粮价打压到了斗米十三文。
但这,不过只是杯水车薪而已,根本没办法持久,概因辽东那头的战备粮并不多,为防突厥流窜来犯,显然不能把战备粮都给搬空了。
六月十六日,南方普遍降雨,持续两日,旱情有所缓解,只是,灌浆期受灾的影响还是很大,据工部汇报上来的预估来看,江淮流域的收成估计只有平年的五成到六成半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