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以臣训君鸿门之宴(2 / 2)

🎁美女直播

总会有人在读书的。

谢迁的脸,本来就白,听了这番话,立刻变得更白了。

“臣职有缺,请自贬三等!”

谢迁颤声道。

勋贵、藩王、士林,受朝廷监察。

而三方合伙搞事,是朝廷监察不到位,是内阁的失职。

现在的内阁,仅他一人在阁,哪怕有天大的委屈,也要把黑锅背起来。

《诸葛亮》传中。

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蜀汉之时,诸葛丞相以臣职不明,自贬三等。

现成的例子,就摆在面前,他没有选择。

不过。

他与诸葛丞相不同,蜀汉离不开诸葛孔明,但大明朝,却能离开他谢迁。

自贬三等,直接跌出内阁,要滚到六部为任。

倘若陛下还是觉得他烦,调他去南京六部,此生,就再无重返内阁的机会了。

“官阶不降,罚俸三等,行内阁阁老事,所统如前。”

朱厚照看到谢阁老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的委屈模样,知晓谢阁老所说的典故,回以了典故,摇摇头道。

是啊。

诸葛亮的自贬,没有影响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和权力。

同样。

内阁不能阁老在阁,谢阁老无功无过,就先继续用着。

罚俸三等,是对谢阁老的惩罚,也是对六部的警示。

身为臣子,见皇帝有难,不思为君分忧,着实该罚。

“陛下……”

谢阁老感激涕零,哽咽道。

陛下竟以诸葛丞相之礼,来对待他,这是何等的信任。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

“你们都当自己是诸葛亮,都当朕是刘禅,好,朕也当自己是刘禅。”

朱厚照见谢阁老归心,笑了笑道:“朕准备宴请三波客人,就请阁老为朕在武英殿备下三场宴席。”

“敢问陛下,所宴何人?”

“第一波,是在京的勋贵,朕本想着,让魏国公、黔国公也来,但两座国公府素来安分守己,就不让两位国公再千里迢迢来趟京师了。”

“第二波,是各地的藩王,说起来,朕与诸位皇叔,已经数年没见过了,更甚者,从来没见过,却不想皇叔们在心中积累了如此多的不满,书信来往,总有不到的地方,就请到京师来聚一聚吧。”

“第三波,是国朝的“圣人”,孔孟程朱四圣,儒学、理学分庭抗礼,朕想请教一下治国之道。”

“人都说,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之水什么时候清过?又有谁见过黄河之水清过?”

朱厚照似是自说自话,半开玩笑道:“朕想看看,四圣齐出,御前论国,黄河之水能不能清。

如果黄河之水真的清了,圣人们也都将错归到朕的头上,朕这个位子,干脆让给你们来坐!”

什么叫伴君如伴虎?

谢迁是真的感受到了,五脏六腑都感受到了。

三场宴席,就是三场鸿门宴,包含了此次以臣训君的所有人。

陛下,是想一网打尽?

“千错万错,都是臣的错,是臣办事不力,才辱没了圣名,只要能够澄清圣名于万一,臣现在就请陛下治罪!”

谢迁遍体生寒,跪地叩首道。

此刻。

在心底恨极了国朝勋贵、藩王和士林的惹事生非。

“为朕办好三场宴席,再想撂乌纱帽也不迟。”

朱厚照摆摆手,道:“朕乏了,阁老去吧,毕云,代朕送送阁老。”

乾清宫外。

一架加了覆盖,加了挡帘的双人抬舆赫然停在大殿门外廊檐下,静候着谢阁老出来。

双人抬舆。

不过是一把特制的椅子,靠背和两侧用整块木板封实,只前方空着让人便于乘坐,雨雪天,还允许在上面加一覆盖,前面加一挡帘,两根竹竿从椅子两侧穿过,由两人或手或肩抬扛而行。

简陋。

可国朝律法。

唯有亲王或老病大臣,可以赏紫禁城双人抬舆。

其他人,哪怕位高权重,哪怕劳苦功高,在紫禁城中,也只能步行。

自先皇驾崩后,这紫禁城中,可就没有人有此殊遇了。

罢官的李东阳没有,手持天子剑执行国策的刘次辅也没有。

“毕公公,这难道是陛下为……”

谢迁看着面前的抬舆,如同看到这世间最为珍贵的宝物,手指着自己,说话的声音越说越小,直到完全没了声音,所幸,毕云明白谢阁老的意思,点点头道:“是陛下为阁老准备的,阁老,请吧!”

内阁。

谢阁老晃晃悠悠,红红火火回到阁房。

坐在太师椅上,就觉得,像是在梦里似的,脚踩在地上,觉得是软的。

此次入宫觐见,本以为会是陛下问罪内阁,阁老的他,引咎辞官的戏码。

可是,陛下饶过了他,还给予了他高过人臣的礼遇。

做梦,都不敢做啊。

“啪!”

狠狠地抽了自己一巴掌。

疼!

疼得眼泪都下来了。

谢阁老老脸抽动着,露出了畅快的大笑。

上次这么开心,还是十年前,入阁拜相,看到建立国朝世家希望的时候。

转眼间。

已是十年后。

族人全部辞官归乡,独留他这个内阁群辅在朝,建立世家是不可能了。

但是。

能独理内阁。

能受陛下信任。

这份感觉。

不亚于世家建立。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不曾想。

他这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早该看淡万事万物的年纪,胸膛中,却又涌动起初入仕途时的热血。

陛下,大德啊。

罢了!

罢了!

豁出这条命去,为陛下、为国朝谋个万世天平吧!

正好。

内阁中书舍人李梦阳踏入阁房,见到阁老边哭边笑,脸庞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亮出巴掌印,还以为阁老得了失心疯。

半个多月了。

阁老连家都没回一次。

早间时,阁老还好好的,进趟皇宫,人就疯了。

这位高权重有什么好的?

就在李梦阳要去叫御医来时,就听到阁老语序清晰道:“天赐,去请五位部堂来趟内阁。”

再看去时。

谢阁老恢复了独相仪态,严肃而又稳重。

只不过,那逐渐肿胀的脸颊,让人忍俊不禁。

“是。”

没过多久。

吏部尚书杨一清、礼部尚书张昇、兵部尚书梁储、刑部尚书闵珪、工部尚书杨廷和,以及户部影子尚书李梦阳,六位部堂到齐。

“阁老冬安!”

“说起来,这是我主持的首个六部小议吧。”

谢迁的脸舒展了,不似之前那般“红艳”,坐了下去,露出了笑,道:“坐,都坐吧,天赐也坐。”

六人依次落座。

“晋商、大同镇的事,想必诸君都知道了,我就不多做赘述了。”

谢迁待众人坐定,笑容收敛,肃声道:“晋商的事,北征天巡军先锋大营,基本都解决了,但晋商不法之财富可敌国,户部要派出人手去协助都察院,天赐,你要安排好。”

“回阁老,户部内,除了必要的官员,其余的官员,连同两位侍郎,都在今早出发,前往了西山。”

李梦阳连忙起身,汇报道。

在听闻晋商八千人,西山十万人被诛灭后,他就想到了这件事,提前做了安排。

“嗯,天赐你做事,我还是很满意的。”

谢迁颔首,颇有深意道。

在座五位部堂也点了点头。

在李东阳被罢官后。

李东阳在朝廷的“遗产”,先找上了李东阳的同门小师弟杨廷和尚书。

杨廷和尚书不讲一点情面,把想要在朝中结党营私的人名贴,直接交到了都察院。

虽然左都御史刘杰没在京师内,但都察院和京畿道监察御史衙署在右都御史史琳的率领下,在朝廷中,可谓大开杀戒。

大批李东阳的“遗产”被清除出京官之列,去往南京,或下放到穷乡僻壤中为任。

而且。

杨廷和尚书非常决绝,把这些官员的年终考评,先两个月打上了下下的评语。

国朝不论京官还是外官,是以“三年一考,九年通考”的考绩之法。

一次考察下下,斥责。

两次考察下下,流放三千里。

可以说。

这部分李东阳的“遗产”,大多人半只脚踏上了流放之路。

就当所有人都以为,李东阳为数不多的“遗产”为老实的时候,这群人,又寻上了李东阳的爱徒,好脾气的李梦阳。

李梦阳没有顾念恩师之念,效仿杨一清尚书,把登门的官员名贴,也转交到都察院。

在都察院穷追猛打之下,李东阳的腐烂“遗产”,几近消亡。

李梦阳如此行径,为自己招来了不少谩骂,“白眼狼”“忘恩负义”等言语甚嚣尘上。

可这。

却得到了在座各位的认可。

李梦阳是李东阳爱徒不假,也得到李东阳不少教导,但李东阳误国害民,假如李梦阳真跟随其恩师的脚印,下场,会比李东阳还难看。

识时务者为俊杰。

“应宁啊。”

“下官在!”

“京师官员的变动,大同官场的崩塌,涉及官吏以千为计,吏部遴选的担子很重,你要把好关。”

谢迁的目光转望向杨一清,继续道:“日后的西山,德,要在才上,陛下、国朝,都不允许昔日之景再现,你能明白吗?”

德在才上!

以后的岁月中,大同镇,乃至于整个西山,将以德选官吏。

可以无才,但一定要有德。

可以无才,但一定要清廉。

可以跟不上国朝腾飞的脚步,但一要清廉,二要德名远扬。

“下官明白!”

杨一清尚书起身,拱手道:“吏部会对候补进士、听选举人进行仔细筛选,选出其中德行最好的两百多位官员,和一千多位吏员,之后的每年,吏部都会对西山进行考察,若有端倪,绝不姑息!”

心底在为西山叹息。

朝廷。

或者说内阁。

是放弃对大同镇的发展了。

以免陛下想起而感到厌恶。

如今。

国朝正值腾飞之际。

一步慢,步步慢。

苦了西山百姓了。

但徒呼奈何。

惩贪,需要证据。

而平叛,只需要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