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怒斥群臣万名秀女(2 / 2)

🎁美女直播

血别溅到仁寿宫。

“走!”

“走!”

“走!”

太后拂袖,怒斥道。

老臣的体面。

被李东阳彻底丢完了。

“弘治朝,完了!”

李东阳被小太监架着,丢出了仁寿宫,在殿外,一会哭,一会笑。

哭,没有泪水。

笑,比哭还难看。

是日夜。

大雪又起。

在锦衣卫“护送”下,李东阳登上了返乡的马车。

这京师,一日都不能待了。

吏部尚书杨一清、内阁中书舍人、户部影子尚书李梦阳相送。

一程又一程,直至白头。

宵禁前,折回。

“杨尚书,谢阁老,请您去趟内阁。”

就在杨一清尚书,准备与李梦阳分别时,李梦阳抖落肩上的雪,突然道。

老师,也就是李东阳,被罢免了内阁首辅之位。

内阁次辅大臣,又不在京城之内。

整个内阁,仅留谢迁谢阁老一人。

谢阁老终于完成了执掌内阁的夙愿,而且,是独自一人。

独相之名,不经自走!

只不过。

与预想不同罢了。

……

内阁。

灯火通明。

李东阳的突然罢黜。

对国朝权力中枢众人而言,是莫大的冲击。

作为“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中的谢公,一日下来,身心俱疲。

本是三个人政务,全压到一人身上,连喘气都没有功夫。

幸好。

谢阁老仕途顺利,二十六岁高中进士,四十六岁就入内阁参与政务。

而今,入阁十年,才五十六岁。

身体康健,勉强撑得下来。

不过。

要是时间长了,可就说不准了。

所以,哪怕到了深夜,谢阁老,依然在政务堂梳理政务。

谢阁老不走,阁员们自然不敢走,灯笼高高挂,内阁之地,宛若白昼。

走着夜路而来的杨一清尚书、李梦阳,入阁房后,不禁眯起了眼。

太亮了。

“咚~”

“咚咚~”

政务堂门被敲响。

唤醒了沉浸在政务中的谢阁老。

杨一清尚书迈入门槛,而李梦阳则去准备茶水。

长夜漫漫,内阁无心睡眠。

一碗茶、几块点心下肚,谢阁老解了一天之饥,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应宁(杨一清字),希望你不介意来一趟内阁政务堂。”

谢迁两手一摊,苦笑道。

白昼无暇。

唯有这时候,方有片刻喘息的机会。

“没关系。”

杨一清放下茶碗,面对独相,摆正姿态,回之以微笑道。

礼仪无瑕。

“应宁,我有点担心你。”

谢迁时间不多,开门见山道:“那来自同门的遗泽。”

李东阳的离京。

不代表李东阳全部人脉消亡。

一些与李东阳有旧,却较为清廉的官员,或没查到罪证的官员,没受到什么波及。

就比如在旁候着的李梦阳,就是李东阳的爱徒,仍在担任内阁中书舍人,充当着户部影子尚书。

宰相腹中能撑船。

而陛下心中,更是怀着九州万方,不会不教而诛。

但是。

陛下都这样宽怀大量,仍然有部分李东阳旧党在暗中搞着小动作。

嗯。

欲在朝中,新立个代表人物。

结社也好,组个诗派也罢,联结旧人,同舟共济。

试图走到干岸。

而选的这个代表人物不是旁人,正是杨一清尚书。

李东阳的同门小师弟,国朝负责官员任免升降的天官大人。

虽然他整日在政务堂中,但还是听说了吏部这一天,访客可谓是络绎不绝。

他很担心,杨一清尚书,会走老友李东阳的老路。

“多谢阁老的担心,下官心中有数,而且,已将今日入吏部求见我的官员名贴,如数转送到了都察院左都御史手上。”

杨一清点点头道。

他和李东阳,出自同门不假,但从不是一路人,自然就没有接受所谓遗泽的想法。

出城相送。

于为刘大夏收尸相同,全当年情谊。

再无其他。

况且。

李东阳的遗泽中,绝大多数是翰林院出身的官员。

是三级主政官制主要针对的对象。

他没有结党营私之念,更没有自毁前程的想法。

索性。

借此机会,汰去部分翰林官员。

至于刘总宪如何炮制这些蝇营狗苟的官员,就不在他考虑范畴之内了。

“这样就好。”

谢迁颔首,笑道:“国朝阁老少员,应宁,想要百咫竿头,更进一步吗?”

太祖皇帝废除中书省和宰相。

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

实际上,是皇帝兼任宰相,皇权兼并相权。

皇权的独断专行,因此达到了巅峰。

但是。

太祖皇帝是个权力心强,猜疑心重,且精力非常充沛的真命天子。

是后继之君难以比拟的存在。

于是。

祖训在上。

太宗皇帝组建了内阁。

将本属于宰相一人的相权,分到了整个内阁。

以三位到五位,大多是三位阁老“票拟”,代替了宰相专断。

在太宗朝,仁宗朝时,内阁的存在,还是仅供皇帝参考的阶段。

等到宣德朝时,内阁权力逐渐上升,三杨辅政,正是说的那个时候。

虽然在正统朝末年略有反复,但到了成化朝、弘治朝,内阁,已经成长为足以对抗皇权的存在。

当然。

今时不同往日。

当今陛下,是秦皇、汉武的存在,内阁,渐有恢复到太宗朝,仁宗朝的趋势。

成为陛下解决国朝政务的工具人。

尽管如此。

内阁阁老,依旧位列百官之上。

入阁拜相。

对文武百官而言,仍旧充斥着诱惑力。

如果杨一清尚书有想法,他愿意全力推举其入阁。

这样,内阁事务,就能恢复如常了。

还有。

这空缺的内阁首辅大臣之位,倘若杨一清尚书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向陛下荐举他担任,那就再好不过了。

“多谢阁老的欣赏,只不过,下官才疏德薄,难当尊位,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杨一清尚书摇摇头,笑道。

自家人知自家事。

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升至吏部尚书,就已经上了个大台阶。

为任没两月,就想着位极人臣,那就显得太不知足了。

“应宁心中,可有合适的入阁人选?”

谢迁面露遗憾,询问道。

老友李东阳连夜回了老家,想必此生没有再回京师的可能,更不可能再窃居高位。

阁老之位又不可能一直空缺。

在挑选新进阁老时,陛下肯定会让内阁拟订人选。

眼下。

真正意义上,有资格拜相的。

统共有两位。

礼部尚书张昇,刑部尚书闵珪。

张尚书,是成化五年的状元,在官场上,不阿谋权贵,敢作敢为。

能力,中上之姿。

闵尚书,是天顺八年的进士,与李东阳是同年,老成练达,通晓事理。

能力,上佳。

只是。

性子略显执拗,遇事总会固执己见。

他既不善谋,又不善断,是有些不知该选谁举荐给陛下是好了。

“阁老尝有言曰:“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将”,怎么临到事前,反而不会决断了呢?”

杨一清淡笑道。

二选一。

最为容易。

内阁以能力为重,谁的能力强,推荐谁就可以。

即便陛下不满意,也不会怪罪到内阁。

“多谢应宁!”

谢迁恍然大悟,感激道。

许是忙糊涂了,连这点浅显道理都忘记了。

事毕。

杨一清尚书沐雪而去。

谢阁老又喝了碗茶,准备再次投身于小山般的政务中,却被李梦阳给拦住了。

“阁老,我这,有一道部堂大人托我转呈的奏疏。”

李梦阳为谢阁老重新沏上茶,掏出了那道没有来得及拿出的奏疏。

大朝会上。

勋戚“意图”逼宫,大理寺卿、顺天府尹紧跟着倒台,衍圣公府被褫夺爵位,内阁首辅大臣被罢免,以及,最后陛下怒斥群臣,目不暇接,根本没有呈交奏疏的空隙。

“是什么?”

谢迁接过奏疏,定睛一看,嘴角抽动,忍不住骂道:“这孙贼!”

要说。

真是同人不同命。

这刘成学,和李东阳嗣子李兆蕃没什么差别,能力平平,却身居要位。

但一场大朝会整肃下来,刘成学屁事没有,趴在家里养伤,而李兆蕃生死难料。

或许是心境不同。

刘成学的祖父,是刘次辅,直接给孙贼找了个专门干事的,也就是李梦阳,代行户部尚书诸事。

宁可孙贼被骂泥塑尚书,也丝毫不在乎。

而李兆蕃,仗着首辅父亲,在大理寺中,正事不干,胡作非为。

唉。

“此事不必呈奏陛下,照章办事即可,以内阁公函,着令国朝诸省、州、郡、县,及藩篱之国秀女即刻送秀女入京即可。”

谢迁叹了口气道。

国朝选妃。

在秀女入京前。

本就是内阁、礼部要督促的事,没必要去搅扰陛下。

“阁老,我觉得,还是呈奏陛下较好,今年,与往昔大不相同。”

李梦阳没有听命办事,隐晦道。

“嗯?”

谢迁不解,瞥了眼房外,道:“天赐,你不妨把话说明白点。”

“阁老,下官听闻,就今儿下午的功夫,京畿之地,多了几百位秀女,而且,数量还在增加,此次国朝选妃,盛景将远超过往!”

“多了些秀女,那又怎么了?”

“不是秀女怎么了,而是这些秀女的身份,大多是国朝在京勋戚、官吏的女儿,孙女儿,不是嫡系,也是支脉。”

李梦阳无奈道。

因为刘成学尚书之前大缺大德的谏言,准许贵女选秀入宫,此次国朝选妃,秀女数量激增。

本来,京畿之地还算平静,但大朝会整肃之后,畏罪的勋戚,心虚的官吏,纷纷动了歪脑筋。

嫡系也好,支脉也罢,只要是族中美女,通通往宫里送,以期被选入宫中后,受陛下宠幸,得个外戚之身保护。

据诸县上报,光是京畿之地,就有秀女逾千人。

其余一京一十三省,路途遥远,消息滞缓,可也听说,秀女超过万人。

而这,还没算藩篱之国的秀女。

秀女数量暴增。

注定妃嫔之数要与以往不同。

不仅如此。

选妃过后,宫中六局,女官之数,也会大幅度增加。

可以预见。

内廷宫女数量会创下国朝后宫的新高。

“天赐,陛下的龙体,怎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