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杂证谟饮食门(2 / 2)

景岳全书 佚名 4060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归脾汤之属是也。或于补养药中少加乌药、青皮、白豆蔻以佐之亦可。

一、凡时食时吐,或朝食暮吐等证,详载反胃门。

一、善食而瘦者,多因有火,然当察火之微甚。微火者,微清之,如生地、芍药、丹皮

、沙参、麦冬、石斛、竹叶、地骨皮、黄芩、知母、细甘草之属是也。若火甚者,或随食

随饥,随饮随渴,或肌肤燥热,二便涩结,则石膏、黄连、栀子、黄柏、龙胆草、苦参之属

所不可免。此当查其三焦五脏,随所在而治之。然阳盛者阴必虚,如一阴煎、二阴煎、四阴

煎之属,皆当择而用也。

一、不能食而瘦者,必其脾胃虚弱,不能健运而然,故或为嗳气、吞酸、痞满,不饥等

证,宜***汤、归脾汤。若兼寒者,宜五君子煎、养中煎、理中汤。其命门火衰者,宜右

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

一、凡喜茶叶,喜食生米者,多因胃有伏火,所以能消此物。余尝以清火滋阴之药愈此

者数人,盖察其脉证有火象,故随用随效也。又有喜食炭者,必其胃寒而湿,故喜此燥涩之

物,亦当详察脉证,宜以健脾温胃为主。

一、食饮所伤,治当从类,如麦芽、神曲能消米面之积;砂仁、浓朴、萝卜子、阿魏能

消肉食之积;山楂、枳实能消瓜果之积。凡因湿者,宜治以燥,如半夏、苍术、草果、泽泻

之属;因寒者,宜治以热,如姜、桂、吴茱萸、肉豆蔻之属;因热者,宜治以寒,如芩、连

、栀子、青皮之属;气滞者,当行其气,宜木香、乌药、香附、白芥子之属;血滞者,当行

其血,宜桃仁、红花、苏木、玄胡之属;食聚积坚,行散不易者,宜巴豆、大黄、三棱、蓬

术之属。凡治食积所停,古法不过如此。虽然,此不过言其大概耳,至若浅深虚实,贵酌权

宜。凡欲攻有形,须从乎味,欲散凝滞,须从乎气,未有气行而食不随者,则此中之气味通

变,又自有相济之妙,故不可以胶柱也。

一、食停小腹,治按详心腹痛门,当参阅之。

论脾胃三方(共三条)

属性:人赖脾胃为养生之本,则在乎健与不健耳。而健脾三方,如洁古之枳术丸,东垣之平胃

散及补中益气汤,俱当今之相传以为准绳者也。夫所谓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此东垣为

胃强邪实者设,故其性味从辛、从燥、从苦,而能消、能散,惟有滞、有湿、有积者宜之。

今见方家,每以此为常服健脾之剂,动辄用之,而不察可否,其误甚矣。

一、洁古枳术丸,以白术为君,脾得其燥,所以能健,然佐以枳实,其味苦峻,有推墙

倒壁之功,此实寓攻于守之剂,惟脾气不清而滞胜者,正当用之,若脾气已虚,非所宜也,

今人不察,相传为补脾之药,而朝吞暮饵,或以小儿瘦弱而制令常服,则适足以伤其气助其

瘦耳,用宜酌也。

一、补中益气汤,乃东垣独得之心法。盖以脾胃属土,为水谷之海,凡五脏生成,惟此

是赖者,在赖其发生之气运而上行,故由胃达脾,由脾达肺,而生长万物,滋溉一身。即如

天地之土,其气皆然。凡春夏之土,能生能长者,以得阳气而上升,升则向生也。秋冬之土

,不生不长者,以得阴气而下降,降则向死也。今本方以升柴助生气,以参、、归、术助

阳气,此东垣立方之意,诚尽善矣。第肺本象天,脾本象地,地天既交,所以成泰。然不知

泰之前犹有临,临之前犹有复,此实三阳之元始,故余再制补阴益气煎,正所以助临复之气

,庶乎得根本之道,而足补东垣之未尽也。又补中益气汤之用,原为补

中扶阳而设,然补阳

之义,则亦有宜否之辨,用者不可不知。如东垣用此以治劳倦内伤发热等证,虽曰为助阳也

,非发汗也,然实有不散而散之意,故于劳倦感寒,或阳虚咳疟,及脾气下陷等证,则

最所宜也。若全无表邪寒热,而但有中气亏甚者,则升柴之类大非所宜。何也?盖升柴之味

皆兼苦寒,升柴之性皆专疏散,虽曰升麻入脾胃,柴胡入肝胆,能引清气上升,然惟有邪者

,固可因升而散之,使或无邪,能不因散而愈耗其中气乎。即曰此汤以补剂为主,而惟藉升

柴以引达清气,不知微虚者犹可出入,大虚者必难假借,当此之时,即纯用培补犹恐不及,

而再兼疏泄,安望成功?且凡属补阳之剂,无不能升,正以阳主升也,用其升而不用其散,

斯得补阳之**,此中自有玄机,又奚必升柴之是赖乎。故寇宗极言五劳七伤之大忌柴胡

者,是诚绝类之真见,而李时珍复又非之,余亦何容再辨哉。然理有一定,孰能越之?兹余

单揭其要,曰∶能散者断不能聚,能泄者断不能补,而性味之苦寒者,亦断非扶阳之物。只

此便是断按,而纷纷之议,或可判矣。

故于诸证之中,凡其不宜用此者,则有不可不察。如表不固而汗不敛者,不可用。外无

表邪而阴虚发热者,不可用。阳气无根而格阳戴阳者,不可用。脾肺虚甚而气促似喘者,不

可用。命门火衰而虚寒泄泻者,不可用。水亏火亢而吐血衄血者,不可用。四肢厥逆而阳虚

欲脱者,不可用。总之,元气虚极者,毫不可泄,阴阳下竭者,毫不可升,真火亏败者,毫

不可用清凉。今人但知补中益气汤可以补虚,一概尚之,而不知病当紧急,则此时几微关系

,判于一举指之间,而纤微不可紊误者,正此类也,余亦安能以笔尽哉。

述古(共四条)

属性:王太仆曰∶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入反出,是无火也。

李东垣曰∶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

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

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也。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

泄泻。脾既病,则不能与胃行**,故亦从而病焉。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

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痿,令人骨髓空

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若用辛甘

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

王节斋曰∶人之一身,脾胃为主,胃阳主气,脾阴主血;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

运,化生精气,**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也。人惟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损伤脾胃,胃

损则不能纳,脾损则不能化,脾胃俱损,纳化皆难,元气斯弱,百邪易侵,而饱闷、痞积、

关格、吐逆、腹痛、泻痢等证作矣。故洁古制枳术之丸,东垣发脾胃之论,使人常以调理脾

胃为主,后人称为医中王道,厥有旨哉。

薛立斋曰;凡伤食饱闷,痞塞不消,若脾胃素实,止因倍食暴伤而患者,宜用神曲、山

楂辈消耗之,否则,当慎也。东垣曰;脾胃之气壮,则多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若脾气虚

弱,不能腐化者,宜培补之。若脾胃虚寒者,宜温养之。若命门火衰者,宜温补之。大凡食

积痞块,证为有形,所谓邪气盛则实,真气夺则虚,惟当养正则邪积自除矣。虽云坚者削之

,客者除之,若胃气未虚,元气尚实,乃可用也。或病久虚羸,或元气素弱者,亦当固本为

主,而佐以消导,不然,反致痞满不食,而益其病矣。

又曰∶若伤性热之物者,用二陈加黄连、山楂。伤湿面之物者,用二陈加神曲、麦芽。

伤米食,用六君加谷、。伤面食者,用六君加麦芽。伤肉食者,用六君加山楂。伤鱼

腥者,用六君加陈皮。伤角黍炊饭者,用六君倍加神曲。若物已消而泻未愈者,此脾胃受伤

也,宜用六君子。若饮食减少,食而难化者,属脾胃虚寒也,加炮姜、木香、肉果,不应,

加五味、吴茱萸、补骨脂。脾肾虚寒者,须服八味丸,否则,多患脾虚中满之证。其神曲、

麦芽,虽助戊土以腐熟水谷。然麦芽一味,余尝以治妇人丧子,乳房胀痛欲成痈者,用一二

两炒熟,煎服即消,其破血散气可知矣。丹溪云∶麦芽消肾。《妇人良方》云∶神曲善下胎。皆克伐之功多,而

补益之功少,亦不宜轻用。今有能食难化,而食后反饱者,乃脾气虚弱

,不能腐化水谷也。若服清胃、平胃等剂,或加热渴、呕吐、或腹胀、泄泻等证者,乃是脾

胃复伤,急用六君子加芍药、木香、炮姜补之。亦有属脾气郁结者,当解郁健脾。若用清凉

降火,以致中气虚痞而不食,或食而反出,又以为噎膈,用行气化痰者,必致不救也。

饮食论列方

属性:排气饮(新和六)和胃饮(新和五)大和中饮(新和七)神香散(新和二十)抑扶煎(

新热十一)二陈汤(和一)小和中饮(新和八)平胃散(和十七)养中煎(新热四)大健

脾丸(和八五)理阴煎(新热三)理中汤(热一)***汤(补一)五苓散(和一八二)胃

苓汤(和百九十)五君子煎(新热六)归脾汤(补三二)温胃饮(新热五)六君子汤(补五)

右归饮(新补三)右归丸(新补五)五味异功散(补四)胃关煎(新热九)一阴煎(新补

八)补中益气汤(补三十)二阴煎(新补十)四阴煎(新补十二)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五德丸(新热十八)九气丹(新热二三)八味地黄丸(补一二一)徙薪饮(新寒四)清化饮

(新因十三)芍药枳术丸(新和十六)枳术丸(和七九)赤金豆(新攻二)葛花解酲汤(和

一二四)神佑丸(攻四八)备急丸(攻五二)黄芩芍药汤(寒百九)木香人参枳术丸(和八

二)

论外备用方

属性:人参散(和一二六虚寒)启脾丸(和八六温胃行滞)养胃进食丸(和八九)茯苓饮

(和九三调胃进食)法制陈皮(和七十)化滞调中汤(和五九行滞)健脾散(和六三

温中和胃)大正气散(和二四暖胃)加味二陈汤(和三食郁)和中丸(和八八开胃)

消食丸(和九十行滞)藿香正气散(和二十寒滞)曲术丸(和二百一化食)加味枳

术丸(和八三)龙脑鸡苏丸(和三七二酒毒)甘露汤(热七三和胃进食)强中汤(热九

二生冷伤脾)参术健脾汤(和**行滞)温胃化痰丸(热九八寒痰)理中化痰丸(热

九虚痰)丁香茯苓汤(热六三温胃进食)八味理中丸(热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