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皇帝拓跋珪时代起,经拓跋嗣到拓跋焘,三代皇帝既对寇谦之深信不疑,又对其有所忌惮。
不过,历经三代皇帝后,在皇家看来,寇谦之再厉害,也就是炼丹术高深。他并没攻击力。
所以,皇家并不惧怕寇谦之。
崔浩结识了道教天师寇谦之,其对佛教的态度,自然好不到哪去。
这也是穆萨拉、莫严、肖灵、赵作义、方明等阴修希望看到的结果。
——这就是平城道教运作状态。
穆萨拉的顶头上司过去是赵作义师兄,从现在起变为莫严师兄。
莫严:“各位,赵师兄、方师兄都破境高升了。五组现任新组长是各位熟悉的肖灵师姐。来之前,她指示我,今后一段时间,咱们平城小组的任务是三项:1.密切关注崔浩动向,尤其是他与皇族的关系。2.开始收集魏、宋两国战争资料,分析两国近期开战的可能性。3.也许,大战又要开始了。咱们又有得忙活了。”
他停住,让四位同事消化一下,然后接着道:“现在我具体布置如下:穆萨拉的任务不变,驻守平城,遥控寇谦之,监视崔浩、朝廷动静;钟袂、简稞冴两位,你们负责范阳、河东、太原三郡,重点目标是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太原郭氏三族,抓紧收集这三族资料信息。我和萧西风去瓜步山,与江对面的八组同行接上头,联合监察京口、建康及整个江南,收集刘宋国情报。”
穆萨拉、钟袂、简稞冴、萧西风同时起身抱拳,齐道:“属下遵命。”
“建康”即后世南京,刘宋国都城。过去叫“建邺”,之前已经改名“建康”。
部署完下一步任务,五位同事开始饮茶、闲聊。
穆萨拉靠近莫严,小声道:“莫师兄,前些年开始,赵作义师兄定期交给我一种仙丹,吩咐我通过寇谦之不着痕迹传给崔浩,务必让他服下。我都做到了。你这里…?”
莫严道:“不错。肖师姐对我交代过这事。她说,崔浩以后不用再服那种仙药了。对了,崔浩服药前后,你有没感觉出什么变化?”
“有的。”穆萨拉答:“崔浩过去虽然自负,但不会没有边际。他对皇室成员,以及皇族贵族,也就是鲜卑族大佬,都保有非常敬畏之心。最近几年,我感觉他狂得有点没边了。他提出【齐整人伦、分明士族】的主张,就是不分皇族、士族,一律按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指标,考核、确定家族社会地位。依我看,他的这个提法,简直就是太岁头上动土,迟早作死自己!”
莫严问:“你是觉得,他的心态、行为变化,与吞服那种仙丹有关?”
“应该是。”穆萨拉答:“赵师兄有时提醒我悄悄跟踪崔浩,查探、记录他的心态变化。我觉得就是为了判断仙药效果。”
莫严点点头,然后结束了二鬼之间的交谈。
萧西风正好坐得离二位较近,他们也不避讳他,因而听到了前面的那段对话。
原来,崔浩后期的疯狂举动,与阴卒司对他下药有关。——萧西风暗暗想道。
闲聊一阵,大家散伙。
穆萨拉留守平城分部据点;
钟袂、简稞冴二鬼离开,去商定行程安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萧西风随莫严去建康。
萧西风从钱塘县被征召、随军出发雍梁二州、船覆命陨、成为阴修…到现在过去的时间并不长。
他一直顾不上考虑老家古桑乡之事。
实际上是生死两隔,无从考虑。
虽然他的记忆并未完全抹去。
现在,他成为阴修后首次回老家执行任务,心里自然期待。
他开始盘算着:到时找机会回古桑乡,看看家人如何、四位同伴家中怎样?
反正自己是鬼修,隐身不现、一日千里这些是基本功,回家看看一点也不难。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暴露自己有前世记忆。去古桑乡要“顺路经过”、自自然然。
*****
崔浩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他最喜欢的事是读书。
可是生在异族统治的汉臣之家,他这个聪慧苗子,又怎能完全按自己意愿行事为人。
所以,在他很小时候,就被担任宫中黄门侍郎的父亲崔宏选为接班人,加以精心培养。
武帝拓跋珪改“代国”为“魏国”,就是崔宏的主意。
如今的崔浩已年近古稀。几十年一路走来,他有三重身份。
一是朝廷官员。这是清河崔氏家族的传承。
无论国家主子换作哪族大佬,清河崔氏与其它几家大族一样,总是摆出一副效忠新主、甘为驱使的态度。
这与气节无干,只是一种道路选择。虽然有被逼无奈成分。
但其实想想,那些衣冠南渡到东晋朝域、刘宋国域的汉族世家,又有哪家不是忍气吞声、苟延残喘呢?
那些跑到南朝飞扬跋扈的、或崭露头角的北方士族,多数都被夷灭了。
北方士族,跑到南方接受同族统治,或者留在北方被异族统治,本质上没有区别。
崔浩的第二重身份是儒学大家。
鲜卑族入主中原,选择文化道统时,借鉴晋、汉朝体,选了儒学。
他们也没有别的选择。
这是因为,汉、晋以来,读书人就是儒生,儒生是知识分子的绝对主流,这是客观现实。
鲜卑人要吸纳汉族知识阶层进入官场,只能找儒生。
清河崔氏也好,范阳卢氏也好,太原郭氏也好,家学渊源都是儒学。
崔浩是最杰出的那位。
他一边在朝为官,一边疏注《易》、《论语》、《大学》、《左传》。
六十岁时,他被皇帝加任“监秘书事”,主持纂写鲜卑“国史”。同时,他也没落下注解经书。
为了强化拓跋氏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崔浩道听途说,把拓跋一族记成是汉武帝时代降将李陵后人,与鲜卑人结合而延续的族群。
崔浩以儒家强调正统的思路,绞尽脑汁为拓跋皇族找证据。
殊不知,他的搞法,激怒了鲜卑贵族。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东胡~鲜卑血统就是高贵、正统的。
皇族耆老认为:崔浩把鲜卑皇族写成是汉人+匈奴人+鲜卑人的杂交,是对皇族的极大冒犯。
他们找到皇帝拓跋焘,发下恶毒诅咒,强烈要求皇帝诛杀崔浩。
可怜崔浩已走到悬崖边上犹未自觉。
更为该死的是,“国史”成书后,崔浩被手下两个马屁精闵湛、郗标撺掇,将国史刻录于石碑上,且公之于道,供世人观瞻。
同时被刻在石碑上公开的,还有崔浩的“五经注”。
事实真相是:崔浩心底想公示的,是自己的儒学成果“五经注”。
对鲜卑“国史”,他反倒不是太在意。主要是交给高允、闵湛、郗标几人处理。
不过,他也不能做得太明显,本末倒置,光强调“五经注”而乏论“国史”。
所以,他玩了个花招:挂羊头卖狗肉。
羊头是国史,狗肉是五经注。
也就是说,表面上看起来,石碑公园是“国史公园”,其实是“五经注公园”
他绝对没料到,自己对国史的疏忽,给自己家族及姻亲三族带来灭顶之灾。
崔浩的第三重身份是道教信徒。
这层身份的来源,是道武帝拓跋珪对“寒食散”的痴迷。
身为宠臣,他父亲和他自己也是无奈。为了帮主子谋得“寒食散”,他们不能不结交道家高人。
崔浩甚至不惜折节拜寇谦之为师。
这时代,师徒名分如同父子关系,非常重要。
以崔氏家族传承、崔浩的身份地位,原本他是不该拜道教仙师为师的
为了得到道家仙师的仙丹孝敬皇帝,崔浩也是下了血本
寇谦之,或者说其身后的阴卒司,具体来说是鬼将赵作义,就是看准这点,才精心布局,利用血气丹这种仙品,拿捏住了他。
拿捏了崔浩,才能通过寒食散、血气丹,间接拿捏皇帝。
喜欢幸好遇见神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幸好遇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