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先生如今知晓内情,便当明白,这些事情,是不能拿到朝堂上说的,否则争执起来,便是一团乱麻,辩不出个是非来,徒令朝堂上下内耗而已,故而,朕一直想要将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可谁想到,于谦上了奏疏还不够,竟在早朝之上当众质问朕,难道说朕在他心中,就是这等昏庸之辈?”
这话语当中,又不可避免的流露出一丝埋怨,让在场众人苦笑不已。
不过,如今知晓事情全貌,他们倒也能够理解天子的做法。
这朝堂之上,天下之大,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分个是非黑白的,很多的事情,是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带的。
就拿宋文毅这桩事情来说,于谦没错,那些上奏的官员也没错,巧取豪夺,强买强卖,乃至是因为对方不配合就动手殴打,这种事情放在哪都说不过去,真的论起来,于谦扣上的罪名,一个都没有夸大其词。
可问题就在于,这些乡绅富户,也并不无辜,宋文毅所做的事,如果不看过程,只看结果,算是替皇庄的佃户们讨回公道,只不过,没有通过官府的正规流程而已。
或许有人觉得,这两件事情不能混为一谈,宋文毅的错是宋文毅的错,乡绅富户煎迫百姓是他们的问题,各自处置便是,可若是这样的想法的话,最多也就只能做个县令了。
不,准确的说,是连县令都不称职,因为这两件事情,本就是纠缠在一起,不可能分开,想要分开看待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说服于谦
所谓法度存在的意义,本身是为了主持公理。
什么是公理?
民心民情就是公理!
百姓俗语,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天经地义,这是最朴素不过的道理。
诚然,宋文毅所作所为实则是巧取豪夺,违背法度之举,但是对于皇庄中的佃户来说,他占着一个理字。
那些被夺田的乡绅富户,他们的田地说白了,也是从贫苦百姓的手中掠夺而来,只不过,他们的手段比宋文毅要隐蔽,是趁着灾年或者百姓家中发生变故时,依靠欺骗,强迫等各种手段,在官府过了明路的‘自由买卖’。
所以,他们遵循了法度,但是,却不占一个理字。
对于那些乡绅富户来说,他们面对宋文毅这样背靠皇家的内宦,是弱势群体,只能被欺凌压迫,但是相对的是,在普通的百姓面前,他们也会变成欺凌压迫别人的人。
两者之间若无平等,便难谈公道,人与人之间如是,国与国之间亦如是。
宋文毅之所以能仗势欺人,就是因为,他的势力比这些乡绅富户们强,所以这些人在宋文毅面前,没有办法谈公道二字,也没有办法自由买卖,公平买卖。
于谦所为之事,的确是在维护法度,是在维护公道,可这种公道,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公平。
没有道理只许乡绅富户欺压百姓,不许内宦欺压乡绅,你要维护公道,就要维护所有人的公道,否则,便是帮凶。
这便是二者必须纠缠在一起的原因,要替这些乡绅富户做主,可以,但是同时也必须要替那些被夺田的百姓做主,否则,便是在变相的帮助这些乡绅富户欺压百姓。
当然,对于恪守法度之人,譬如于谦来说,的确不会单单只管内宦仗势欺人,也同样会管乡绅欺压百姓,这一点在场的诸大臣都还是有信心的。
可问题就在这,这件事情和其他动辄牵涉良多的朝务来说,毕竟所涉不大,这中间的内情,若非此刻天子吐露,他们也并不清楚,于谦职在兵部,这等需要详加查探才知的内情,他大抵是并不清楚的。
事实上,这也是朝中很多御史容易犯的错误,只看表面上的事实,而不见全貌便凭一腔义勇出言,要知道,很多时候,事实的确是事实,但未必是全部的事实。